香港蠑螈


名稱: 香港蠑螈 (Paramesotriton hongkongensis) 香港瘰螈(Hongkong newt)
分類地位: 兩棲綱、有尾目、蠑螈科
分佈範圍: 香港、深圳
數量: 罕見
形態特徵: 體長12—15厘米
尾長4—6厘米
體重不詳
感官能力:視覺85;嗅覺60;聽覺85
特殊技:能在水中游泳,也能在陸地上生活。
識認方法: 頭部、身體背面為棕褐色,皮膚較為光滑,疣粒較少,體側橫突,末端部位疣粒大,形成顯著的側棱,尾鰭褶薄,腹面有圓形的橘紅色斑。
生態習性:
住:棲息於海拔300—940米的山區溪流中,溪底有小石子和泥沙。
行:夜晚活動。在水中游泳,也能在水域附近的陸地爬行,行動緩慢。
休息:隱蔽在溪流底部石下或岸邊。
食:肉食性。以昆蟲、蚯蚓、小型螺類等為食。
性格:溫順
繁殖:2月和9月產卵於溪流中或溪流邊的靜水中。
成長:幼體身體較為細長,有三對絲羽狀的外鰓,尾背褶細弱,起始於尾基部,在水中生活。2個月完成變態,3年達性成熟。
壽命:不詳
保護級別: 被列入《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、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》。
瀕危原因: 1、人類活動範圍劇增,使其棲地喪失。2、分佈區過於狹窄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