繼毅行者之後有東亞運動會,再下來就是馬拉松,各項運動盛事吹起港人一股運動風氣,但近年運動創傷個案同樣增加。運動創傷專科門診求診個案十年來上升兩成,威爾斯親王醫院急症室每年有超過 3,000人因運動急性受傷求醫。專科醫生指最多是十字韌帶受傷,公立醫院每年進行 1,000宗十字韌帶重建手術,費用高達一億元。 記者:梁洵瑜
中文大學運動醫學及健康科學中心執行總監容樹恒表示,每年威院急症室有 24,000宗求診個案中,有 12%至 15%是因運動創傷求醫,即有 3,000人因運動急性受傷,僅次於家居及工業意外,數目比交通意外受傷還多。當中四分一,即約 700人須轉介運動創傷專科跟進,專科門診個案十年內上升兩成,至今該院運動創傷專科有逾 3,500名病人。
最多人是因為踢足球受傷,其次是單車,籃球排第三位,田徑比賽及行山受傷個案相若。他指出,受傷位置以下肢為主,最多人膝部受傷,佔運動創傷的 27%,其次是足踝受傷,兩者合共佔傷者四成,「好多係膝頭有事,好似十字韌帶撕裂咁,另外就係腳踭拗柴。」上肢以膊頭受傷為主,多數由於游泳或球類運動勞損。
不少前十字韌帶受傷的個案都相當嚴重,須做重建手術,「每年公立醫院做 1,000宗十字韌帶手術,係骨科最常做嘅五種手術之一。」若以私家醫院同類手術的收費十萬元計,公立醫院每年處理運動創傷所致的十字韌帶手術費用高達一億元。
膝關節由前、後十字韌帶及膝內、外兩側韌帶固定,連接股骨及脛骨,前十字韌帶是防止脛骨在股骨向前滑,容樹恒指前十字韌帶受傷較後十字韌帶多,多數在跳起着地、猛烈撞擊或急速轉方向時扯傷。
另一個前十字韌帶受傷的高危因素是後腿肌肉力量不足,研究指港人忽略後腿肌肉訓練,力量只及前腿的三成,「咁係好危險,因為後腿肌力唔夠,拉唔住小腿向前滑,就會扯傷韌帶。」他提醒運動人士應平均地練習前後腿肌肉。要防止十字韌帶及其他運動創傷,除要熱身足夠外,也要提高肌肉耐力、筋腱保持柔韌度,對運動要有認識及適可而止。
中年人少動 一玩就傷
港人平日工作忙碌難抽空做運動,不少人趁周日放假舒展筋骨,卻令周日成為運動創傷「最旺」日子,急症求醫個案較平日急升三至五成;踏入 40歲的中年人更因久不郁動,容易「一玩就傷」。
周日受傷人數多五成
容樹恒指出,運動創傷求診者以 10多歲至 30多歲為主,反映這個齡人士較多做運動,但近年傷者越來越年幼,「最細只有五歲」。缺乏運動的中年人受傷情況相當普遍,「唔少人 40歲以後開始覺得要做番啲運動,平時成個月都唔打一次波,星期日一打就打兩個鐘,咁好易因為疲勞過度受傷,例如拗柴或扭傷。」周日急性運動創傷個案平均有 47宗,較平日每天約 30至 35宗,高出三至五成。
踏入秋冬會有較多行山人士受傷, 1至 2月則有不少人過度練習馬拉松受傷。
近年除有市民在外地滑雪時斷骨或拉傷十字韌帶外,因滑水嚴重受傷個案也不斷增加,「有人成個膝頭爆開脫落,傷及神經線,造成永久影響。」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