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前坊間對煎煑中藥有很多不明之處。中藥煎煑方法非常講究,醫者開方用藥,要兼顧煎煑方法來考慮用量,好讓藥效充分發揮,病人服後,藥到病除。下列說明只根據藥典記載,市場與經濟效益不在考慮之列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Q: 什麼器具煎中藥最好?
A: 最好用陶瓷器皿中的砂鍋、砂罐。因其化學性質穩定,不易與藥物成分發生化學反應,并且導熱均勻,保暖性能好。其次可用白色搪瓷器皿或不銹鋼鍋。煎煑中藥忌用鐵、銅、鋁等金屬器具。因金屬元素容易與藥液中的中藥成分發生化學反應,可能使療效降低,甚至產生副作用。
Q: 煎煑中藥前是否必須浸泡藥物?浸泡多久才正確?
A: 煎煑中藥前先浸泡藥物,既有利於有效成分的充分溶出,又可縮短煎煑時間,避免因煎煑時間過長,導致部分有效成分耗損、破壞過多。多數藥物宜用冷水浸泡,一般藥物可浸泡約30分鐘,以種子、果實為主的藥可浸泡1小時。
Q: 煎煑中藥用水多少?
A: 這個很難定論,必須根據藥物用量多寡、煎煑時間長短而定,一般醫者處方用藥時會注明用水量,量水器大多以「成人家庭飯碗」為度。
Q: 中藥可翻煑嗎?藥性會否有變異(變燥)?
A: 一般來說,一劑藥可煎三次,最少應煎兩次。因為煎藥時藥物有效成分首先會溶解在進入藥材組織的水液中,然後再擴散到藥材外部的水液中。到藥材內外溶液的濃度達到平衡時,因滲透壓平衡,有效成分就不再溶出。這時,只有將藥液濾出,重新加水煎煑,有效成分才能繼續溶出。為了充分利用藥材,避免浪費,一劑藥最好煎煑兩或三次。坊間藥店聲稱翻煎中藥,藥性變燥只是商業考慮。
Q: 何謂先煎?
A: 如磁石、牡蠣等礦物、貝殼類藥物,因其有效成分不易煎出,應先煎30分鐘,再納入其它藥同煎。制川烏、制附子等烈性藥物,久煎可以降低毒烈性,宜先煎,確保用藥安全。
Q: 何謂後下?
A: 如薄荷、白豆蔻、大黃、番瀉葉、勾藤、砂仁等藥,因其有效成分(揮發油)煎煑時容易揮散或破壞而不耐煎煑,入藥宜注明後下,待其他藥煎煑將成時投入,煎沸5~10鐘即可。薄荷、生大黃、番瀉葉等甚至投入藥液中攪混,熄火焗5分鐘則可。
Q: 何謂沖服、焗服?
A: 如「芒硝」入水即化藥物及「竹瀝」等汁液性藥材,宜用煎好的其它藥液或開水冲服。如「肉桂粉」宜先放在碗中,用煎好的其它藥液沖焗一會,再服。
附加臨床煎中藥具體方法:
1. 把藥放在鍋內,用蓋過藥量清水在鍋內冲洗藥物一次,用小茶隔放在鍋口處,倒淨洗過藥材的水,若小型藥物流出茶隔可擋着,放回鍋內則可。
2. 用適中飯碗(坊間盛白粥用碗)量水(指定用量水)加入藥鍋內,先浸藥30分鐘。
3. 開火煑沸,調較至文火(煲老火湯火勢),煎煑指定時間(外感藥約25分鐘,一般藥方約40分鐘)。
4. 有(後下)藥的話,此時可加入後下藥,用筷子與鍋内藥液攪混,用同樣文火再煎5~10分鐘則成,共需時 外感藥約30分鐘,其他藥方約50分鐘。
5. 先用較大湯碗或盛器把第一次煑好的藥液盛起,(若有沖服藥先放在盛器內才倒入熱藥攪混)。
6. 保留藥渣翻煎,用水量是第一次的減一碗(如第一次用六碗水,翻煎則用五碗水),再次浸藥30分鐘。煑沸後,調較至文火煎 外感藥約30分鐘,其他藥方約50分鐘則成(這次沒有後下藥)。
7. 把翻煎藥液倒在盛第一次藥的大碗内,兩次藥汁弄混,若有兩碗分兩次服,若有三碗則分三次服,如此類推,隔數小時一次,通常飯後半小時服用為佳。 |